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审议意见

常委会组成人员对省政府关于我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助力辽宁振兴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

2018/6/11 9:16:47

5月29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我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助力辽宁振兴发展情况的报告》,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始终坚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辽宁” 的理念,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省政府相关部门、各高校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助力辽宁振兴发展高度重视,以学生就业率为抓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优化以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以本地贡献率为主导的考核机制,深入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高等教育在引领振兴、服务振兴、保障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改进学科专业设置、提升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

  1.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加快高等教育特色分类发展。省政府要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决心对关联度高、优势互补的学校进行整合,打造一批高水平大学,推动“双一流”大学和“双高”建设。同时,要加大调整优化院校布局力度,该整合的整合,该下放的下放,该取消的取消,加快形成规模适当、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紧贴振兴的高等教育体系。各市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中等职业院校的结构调整。

  2.加快“新工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省政府要抓住教育部近年来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有利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我省产业布局,升级改造传统工科类院校,加快我省的“新工科”建设。同时,要加大传统专业设置的改革力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强化专业设置的制度性设计,实行从专业论证、招生计划、培养规格到课程体系到培养目标的行业专家全程参与机制,从而在人才培养的初端就把准位、定好向,减少供需错位的问题。

  3.紧扣省情立足长远,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并落到实处。人才竞争并非一时之策,吸引和留住人才、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必须具有比较优势。各级政府要立足长远、放眼全局,不能满足于已经出台了多少政策,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特色和形势的变化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政策,为人才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在政策制定上要提升政策的含金量和吸引力,在政策的内容上要充分体现人文性和社会性,在政策执行上要强化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4.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进一步提升大学毕业生本地就业的质量和水平。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和储备,在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出台人才吸引政策、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等方面主动作为,积极工作。各级政府要通过与高校的广泛深入对接,不断加强地区人才储备,用高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省政府相关部门要将人才培养和使用真正纳入到行业发展规划,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平台,畅通人才供需信息渠道,实现需求、培养、就业三个要素有效对接,更好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5.要统筹科研资源、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不断完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机制。各级政府要搭建科研能力对接社会需求的通道,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统筹和组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平台,完善市场化转化机制;要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为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转化搭建桥梁、提供服务。 

  6.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当增加教育经费,提升高校经费自筹能力,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省政府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要求适当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强化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要加大“放管服”改革,通过政策松绑、措施鼓励来提升高校教育经费自筹能力,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深化高等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改革,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专项资金评估机制,提升高等教育资金对辽宁振兴发展的贡献率。

  7.结合高校实际,一校一议,科学核定就业率指标和绩效考核办法。省政府要根据各高校的生源构成、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对高校的在辽就业率指标要一校一议,合理设定。建议辽宁生源本地就业率指标和外地生源本地就业率指标分别设定,考核时可根据各校两项指标综合完成情况,实行差异性的奖补和扣减。 另外,绩效考核在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高校区域、类别的差异,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体系。

  8.加大正面宣传,深入开展“美好辽宁进课堂、入心灵”宣教活动。各级党组织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在高校召开座谈会、报告会、专题宣讲等方式,深入宣传辽宁发展战略和美好前景,解读已经出台的各项人才扶持政策,介绍各市发展规划和产业项目,传播各行各业在辽就业创业的典型事迹,增强高校毕业生对辽宁的信心,激发他们参与辽宁振兴发展的动力。

  9.扩大“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的招募人数,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当前我省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有难度,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急需人才。据省人大调研组对我省24个县所辖乡镇编制空缺人数进行的统计,目前这24个县共空编6621人。针对这种乡镇缺人才而影响乡村振兴的状况,组成人员建议进一步扩大“三支一扶”基层服务项目的招募人数,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提升生活补贴的标准。

  10.摒弃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无关的错误观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虽然大学生就业问题看起来仅是个人的工作选择,但实际上与我国社会主义千秋大业密不可分。因此,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采取有实效的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包括学生就业选择的教育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紧密相连,牢固树立有理想有信念、求真务实的就业观。


关于全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助力振兴发展情况的报告

——2018年5月29日在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

  辽宁省教育厅厅长 唐国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三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工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高等院校实地调研,亲自部署改革任务,并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助力振兴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根据省政府的统筹部署,省教育厅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引领振兴、服务振兴、保障振兴的能力水平,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三年来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推进分类发展,全方位支撑重大振兴布局

  2016年8月,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省内部分高校开展专题调研,按服务面向分类召开五个高校座谈会,提出要推动高校与全省主导行业产业全面对接,构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省教育厅经过认真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指导意见》,根据服务三次产业类别的不同,将高等学校分为农林医药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四大类别;根据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办学层次水平差异,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四个层次。为加快改革步伐,省教育厅根据高校分类发展的改革任务调整内设机构,先后成立农林医药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高等教育处等机构,推动高校加快错位发展步伐,不断融入振兴发展主战场。

  (二)不断深化改革,多角度发挥教育供给优势

  2016年5月,省政府出台《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全省教育发展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总路线图。

  为进一步增强供给能力,制定《关于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全面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三年来,全省高校共增设紧密服务振兴发展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本科专业142个、高职专业68个;撤销重复设置严重、就业率过低的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高职专业86个,限招、停招、撤销本科专业176个,涉及专业点407个。2017-2018年,根据三次产业的人才需求,全省调增一二产研究生招生规模1572个,调减800个、调增789个本专科专业招生规模,涉及80多所招生院校、7.25万名招生计划。在教育部5年一轮的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全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专业学位博士点4个,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全省学位授权体系空白。

  为进一步发挥校企联盟在高中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抓手作用,制定《加强校企联盟建设实施方案》,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全省高校成立54个校企联盟,实现了校企联盟对全省主导产业的全覆盖。

  (三)完善体制机制,高质量提升科技引领能力

  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意见》,全省高校先后组建21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6个校地研究院、68个校企联合研发机构,年均联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开展“千名专家进千家企业”活动,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年均完成省内企业技改课题2000项以上。

  2015-2017年,全省省属本科高校共转化3523项科技成果,转化金额8.18亿元。其中,省内转化2827项,转化金额5.31亿元,省内转化率80.2%。

  (四)坚持多措并举,广渠道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省政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保民生、促振兴的重要任务,多措并举,综合发力。一是开展校地对接,组织高校开展“校地对接促就业”系列活动。近年来,举办招聘会4000多场/年,提供就业岗位近40万个/年。二是发挥高校科研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2017年,共有6000多名毕业生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实现就业。三是依托高校实训培训基地,面向毕业生开展实训培训,有效解决就业“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建立召回制度,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培训。五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就业工作与财政预算挂钩。2017年,共有29所省属高校因就业率未达标被调减预算经费2.26亿元。

  近三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86.9万人,就业率分别为85.98%、90.16%和90.96%,留辽来辽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分别为20.7万人和72.81%、21.4万人和74.23%、23.8万人和80.58%。

  (五)聚焦发展瓶颈,强内涵补齐服务振兴短板

  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辽宁省高等学校布局调整方案》,补齐“大而不强”的发展短板,根据振兴发展需求,通过整合高校的优势资源建设一流大学,布局110个省级一流学科和一批优势学科群;实施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双高计划”),重点建设10所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60个高水平特色专业(群),涵盖11个市28所高职院校和全省15个三次产业专业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省70%以上的参评学科提升了百分位次,首批43个省级一流学科有40个学科提升了百分位次。

  出台《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统筹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截至目前,已有21所本科高校和937个专业开展向应用型转变试点改革,分别占全省高校总数的33%和专业布点总数的40%;省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占比达到70%左右,应用型人才年培养规模达到12万人左右。出台《关于推进县级职教中心转型发展的意见》,将县级职教中心建成当地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社会生活教育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中心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

  (六)创新发展思路,集优势助力地区改革发展

  为全面发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全省重大发展布局的支撑引领作用,省教育厅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教育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办公室。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教育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三年攻坚计划”和“一带五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集聚全省优势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已对接项目需求500余项,实现全省14个市41个县(市)服务全覆盖。

  (七)加强绩效考核,转思路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出台《辽宁省高校绩效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辽宁省省属高校资金分配办法(试行)》《省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绩效工资管理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就业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综合绩效考评结果等指标,制定省属本科高校高等教育科目预算经费分配方案。2018年,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调增20所高校的预算经费,调减10所高校的预算经费并按10%的比例下调校领导班子成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同时,根据绩效工资标准,调减25所超标高校170名校领导班子成员的绩效工资,形成了以创先争优为导向、以实际贡献力为重要依据的差异化资金分配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方面

  1.高校的整体水平与振兴发展需求不匹配。高水平大学较少,高校间办学水平差异较大,市属和民办高校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亟待提升。全省高校顶尖学科严重匮乏,特别是省属高校工学类学科整体水平不高,对振兴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振兴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供需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

  2.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没有牢固树立,教学资源的保障相对不足,教学经费投入较少。部分高校对分类管理、绩效考核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尚未健全内部绩效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不足。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不高,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的数量不多,深度不够。

  3.高等教育对重大振兴布局的全面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多数高校科研水平仍然薄弱,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数量偏少,重大科技成果的省内转化能力和数量亟待提升。高校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主动服务的热情和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

  (二)职业教育方面

  1.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全省288所中职学校有36所空壳学校,145所学校在校生不足500人,87所民办中职学校有49所在校生不足200人。4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校均规模只有5583人,万人以上院校仅有4所,6所院校在校生不足3000人。

  2.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省级以上重点专业、实训基地、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23所省级和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8所民办院校基本为零。新建省属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办学条件有待提升。

  3.部分职业院校同质化现象突出。部分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理念不先进,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契合度不高,专业设置多而全,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结构还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4.产教融合不深入,校企合作仍处于松散型、浅层次状态。校企双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部分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科技服务能力明显不足,2017年4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企业技术服务收入仅为1947.1万元。

  (三)大学生就业方面

  1.地区间就业不平衡问题突出。全省三分之二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在沈阳、大连,省内二三线城市吸纳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弱,朝阳、铁岭、葫芦岛、阜新等市三年来接收毕业生人数不足本市生源的50%。

  2.第三产业对毕业生吸纳能力不强。全省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和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空间仍然很大。全省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虽有需求,但存在“人岗不匹配”的问题。

  3.部分高校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高校党委的牵头作用不突出,缺乏完善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全员抓就业、全程促就业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4.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不急于就业,有业不就的情况增多,慢就业、缓就业呈上升趋势。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创业,导致“就业困难”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力度

  通过合并、划转、撤销等方式,调整全省高等学校布局,形成本科教育以省为主、职业教育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公办高校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经费投入机制,公办、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规模适当、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紧贴振兴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全面推进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工作

  按照“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与“一带五基地”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教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集聚全省优势高中等教育资源,以校企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校企合作二级学院、订单定制培养试点专业等平台为抓手,协同推进“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与“一带五基地”融合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省内转化步伐

  充分发挥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校地、校企联合研发机构的服务作用,加快重大技术、重大项目产业化步伐。组织高校深入开展“千名专家进千家企业”活动,推动校企科技供需无缝对接。建设高校应用研究项目库和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大应用项目库,重点扶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急需的重大应用研究项目。

  (四)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狠抓高校主体责任,形成全员全程抓就业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扩大“大学生村官”“辽西北计划”等省内基层就业项目的规模,推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依托高校的人才资源,加大“三支一扶”的工作力度,实施“千名研究生乡村行”计划,与全省扶贫干部队伍形成推进合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突破辽西北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

  优化高校财政拨款方式,盘活现有资金存量,推动财政拨款逐步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将“毕业生省内就业率、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和综合绩效”作为高校绩效管理的核心指标,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高校绩效拨款的主要依据,并不断提高绩效拨款比例。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

365体育备用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39号 邮编:110842

邮箱:lnrdxxzx@lnrd.gov.cn

Copyright@2017 lnr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